致毕业的你:选择专业与职业时需要考虑什么?

作者:Jessica Ma

今年的高考终于落下帷幕,我看到朋友圈里有送考的,有抱怨题目太难的,还有批评作文题出的不知所云的。

不管是高考本身,还是各个大学招生,似乎一直以来都是吸引全国人民每年关注的焦点。

无论如何,终于考完了,接下来就是选择大学和专业,以及填报志愿。

作为一名往届考生,我想谈谈自己在专业和职业选择上的经历和体会。

记得中学时语文老师布置过一篇作文,让每个人写一篇关于未来的憧憬:自己未来会成为什么人,周围的同学又将会成为怎样的人。我记得很清楚,我写的是自己长大后成为了一名维护社会公平和秩序的律师,为人民群众伸张正义。不过有意思的是,我在同学们的笔下却成为了一名投身于教育事业的人民教师。我当时感到很惊讶,讶异于大家对我未来的想象竟如此一致,但却和我自己的期待不同。

从我当时的学习成绩来看,我的文理科的表现比较平衡。虽然更喜爱历史和生物,但从成绩上看并没有明显的偏科。到了高中选择文理科的时候,如果按照自己的意愿,我原本希望能选择学习文科,将来学习法律。但由于当时父母的观念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坚决要求我读理科,而我自己也认为,既然文理科都学的不错,选择理科将来学医学相关专业也很好,于是也同意了选择理科。

到了大学,虽然主修生物医学工程,但我希望除了学习自然科学,还能有机会多接触人文科学方面的学习,于是选择了英语文学作为第二专业,这让我的大学时光过十分充实。

虽然主修专业已经是全校课业最重的专业(四年修完60门科目),但我仍然能够坚持周末学习辅修课程,从未间断直到毕业。每次在英美文学课上听老师介绍起那些世界文学史上的大家们,每当阅读这些伟大灵魂的作品时,我往往感觉乐在其中,不觉得是负担。但在当时,我却没有去细想,自己为什么会在如此繁重的课业下,还有内驱力去完成第二专业的学习。

之后的工作和海外求学,我选择的也是技术与人文相结合的领域,包括选择学习管理和计算机,以及后来选择服务于医疗科技领域。当我回望高考之后的一路求学和工作,我在职业方面的每个重大选择似乎都倾向于科技与人结合的相关行业和职业。

直到如今,当我正走在成为一名支持个人和团体成长的专业教练、咨询顾问和培训师的路上时,猛然间发现,我似乎在将近二十年的时间里逐步验证了,周围的同学们对我的认识比父母和我自己对我的认知要更全面。

我知道这并非巧合,但我却想知道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让我对自己更加偏好和喜爱的领域缺乏觉察?父母的要求或许是一方面原因,但更主要的原因还是我自己对自身的认识不够全面和充分。

直到去年,我拿到了我的全脑优势测评报告时,经过仔细的解读和反思,这一切才都有了可靠的解释。

我的测评结果显示:我在自然状态下更偏好使用右半脑,即人际关系驱动的C感觉脑和愿景驱动的D实验脑;而在压力状态下,我更偏好使用上半脑,即目标驱动的A理智脑和愿景驱动的D实验脑。

再对照下面的全脑模型的职业分布图,就更加一目了然:在自然状态下,与我的脑图最匹配的职业是以C脑为主的教学、辅导、发展,同时配合D脑的销售、咨询、艺术、创业等;而在压力状态下,与我的脑图最匹配的职业是法律、医学、技术、理论,同时配合D脑的销售、咨询、创业等。

学生时代由于学业繁重,大部分时间处于压力状态下,所以我曾经对自身的认识大部分是基于可见的学业上的成绩表现,而忽略了自然状态下的偏好,这就充分解释了我对自身的认知盲点由何而来。

脑科学研究表明,右半脑主导的感觉、直觉、想象力和创造力等均属于潜意识的控制领域,如果没有来自外界中立客观的反馈,或自己持续练习对自身的觉察,一般人很难将潜意识中的感受、想法、偏好和模式等带入到意识当中,从而对自己产生清晰的觉察和认知。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我对自己的期待是学习法律和医学而不是财务,实际上,主要原因是我对他人有着高度的同理心,而并非只是因为我理科的学习表现良好;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我在人文科学领域的学习不但毫不费力,而且更容易乐在其中,但与在自然科学领域的学习所投入的努力程度相比,我自己对此却没有很清晰的意识;

同时,这还解释了为什么与父母和我自己对我的认识相比,我周围的同学和伙伴们对我的认识则更显“旁观者清”。

毕业后进行职业选择时,结束了学业的我处于相对放松的状态,这时所做的决定便更倾向于遵从自然状态下的用脑偏好,于是将技术与人相结合的职业便成为了我步入职场以来的选择。

而我现在除了服务于医疗科技领域,同时还进入教育培训和咨询领域,成为一名陪伴个人成长的专业教练、顾问和讲师,因为这些职业让我能够更不费力、但却能更充分的发挥我的用脑偏好和优势,为社会创造价值,也为自己带来更多成就感,并且这也和我的自然用脑偏好相匹配。

我最近时常在想,如果当年我有机会对自己的思维偏好有更多的了解,那我会不会直接选择去学习教育、文学或历史,并成为一名教师?如果真的毕业后就去当老师,或许我会在曾经火热的教培行业大显身手,或许我也会成为过去一年里国内教培行业大失业潮中的一员,亦或许,我会成为当今正热门的新东方文化带货主播也未可知。

不过,凡事没有如果。

我相信,人生路上走的每一步都算数。我之所以能成为现在的我,是因为成长之路上所做的每一个选择将我引领到了我当下所处的位置,并拥有了当下所拥有的一切;而那些未曾拥有过的,自然也从未失去。

在成为自己的路上,一路上的努力和尝试让我习得了先天偏好之外的能力,而一路的探索和发现逐渐让我对自己的认知更清晰。

有些个人发展的理论提倡专注于发展优势和长板,管理短板,但全脑思维的理念认为,任何优势过度使用或非优势的过度不使用,都可能会在不同程度上为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一些问题。因此,它提倡借助全脑思维模型和全脑环走的方法来做决策前的观察、思考和确认,确保考虑全面和充分。

而当我借助全脑思维模型将成长之路上收获到的所有心智资源整合起来,不断挑战自我和练习精进,我发现,我正在创造一个我从未曾想过但又让我感到好奇的、崭新版本的我。

结语

发展和提升自我认知是一条贯穿人一生的路,这条路蜿蜒崎岖,一路的风景也会不断变化。

尤其是右半脑主导的潜意识领域,如果缺乏来自外界的中立客观的反馈,或缺乏持续对自身的觉察,一般人很难将潜意识中的感受、想法、偏好和模式等带入到意识当中,从而对自己产生清晰的觉察和认知。

运用全脑思维,将我们在成长之路上获得的所有心智资源整合起来,不断挑战自我和练习精进,你会发现,你将能够创造一个从未曾想象过的崭新的你。

正文部分到此结束。

如果你是一名中学生的家长,读了上面的成长故事,你是否能肯定对自己的孩子有着充分和全面的了解?你是否有信心保证,你会比你孩子周围的小伙伴们更了解TA?

如果你是一名即将面临选择文理科的学生,或是面临选择大学专业的高中毕业生,抑或是面临职业选择的大学毕业生,你是否想要在人生更早的阶段对自己的用脑偏好有所了解?还是想要依赖父母的建议,或凭着自己现阶段对自己的认知来一步步摸索和尝试,慢慢找到你的真正的偏好和最适合你的发展模式?

度过了花季和雨季的少年,高考结束了,欢迎开启你成年后的首趟英雄之旅;结束了学校时光的大学毕业生们,也欢迎你们踏上社会大学的实践之路。在开始这趟旅程之前,你是想带上一个可以一路助你升级打怪的秘密武器,还是想赤手空拳地踏上成人世界的冒险旅程?

让全脑探索与发展计划助你一臂之力。

– END –

作者: Jessica Ma

国际教练联盟(ICF)认证教练,南半球第一位华语全脑思维与心智成长教练,多学科教育的实践者和终身学习者。拥有生物医学、工程、文学、计算机和管理等多个领域的专业训练与实践,以及多国跨文化的学习与工作经验。

致力于赋能全球华人个人和团体的心智发展,释放潜能,构建自我领导力,提升生命品质,实现丰盛人生。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