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型思维的本质:一种多维度的心智能力和品质

作者:Jessica Ma

图 | 源自网络

文 | Jessica Ma


成长型心智模式(Growth Mindset)又被称作成长型思维,指的是相信个人的智力和能力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通过正确的努力去获得和提高的一种思维,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挑战和困难是用来借此习得战胜困难的能力的。


这是相对于传统的固定型心智模式(Fixed Mindset)而言的。固定型思维认为人的智力和能力是不会改变的,是与生俱来的,而且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是用来检验和评判个体的能力水平如何的。


这个概念由美国斯坦福大学著名心理学教授Carol Dweck博士提出,Dweck花了近40年的时间试图论证不同思维模式与成败之间的关系,最终发现:心智/思维模式决定命运,并在他的著作《终身成长》一书中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遇到挑战时,会相信自己一定能找到正确的路径,克服困难,实现目标,因此越战越勇,最终走向成功。


而拥有固定型思维的人,通常会感到束手无策,认为自己能力不够或运气不足,从而放弃寻求新路径和继续尝试,最终走上截然不同的平庸之路。


这个结论,被美国媒体评价为“考试驱动型社会的一股清流”。过去一两百年的工业化时代里,线性而僵化的工业化心智模式成为主流,建立在此基础之上的学校教育也无可避免的以量化目标——即以考试评分为主要导向来衡量学生的品质和能力,而忽视了学生们的内在驱动力,越往高年级越是如此。于是,在考试中屡屡遭遇挫败的学生很容易在这种评分体系下产生一种固定型思维,即认为考试评分越高的学生就越优秀,而自己面对学习上的挑战则无能为力,从而放弃继续尝试和努力。


而成长型思维则提倡人们关注自己内在的学习心态和学习动机,鼓励人们在厘清目标,认清现状的基础上,不断尝试,找到正确的策略和方法,不怕失败,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努力实现目标。


不过,Dweck博士发现,很多人对这两种心智模式有一种误解,认为一个人不是成长型思维,就是固定型思维,非此即彼。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是两种思维的混合。在某些时候,面对某些方面的问题,我们满怀信心,倾向于用成长型思维想问题;而在另外某些时候,面对另外一些领域的问题,我们又会变成固定型思维模式。这取决于我们面临的挑战到底是什么。

结合自身的学习和成长经验,我想谈一谈自己对成长型思维的理解。


在我看来,培养成长型心智模式,本质上是使个体拥有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可以让他/她在每一次与真实世界的接触中,随时准备好重新定义已知与未知的边界,并由此不断扩展其现有的认知边界和能力边界。换句话说,成长型思维是一种帮助个体获得能力的能力,是对一个人的发展来说最重要的能力。

我观察到,具有更多成长型思维的人,通常会更显著地展现出以下几项特质和能力:

真实世界指的是包括个体自身在内的一切有形的人、事、物等,以及无形的人类情感、精神世界、社会文化、制度、规条等。与真实世界的接触是通过在成长中遇到的各种事物,一次次地对世界进行学习和探索的过程。

探索未知是人类的天性,孩子们对新鲜事物总是拥有比成年人更多的好奇心。他们有着比成年人更敏锐的感知能力,而这种强大的感知能力让他们能够通过在短时间内摄入和处理海量的环境信息来快速学习和理解真实世界。

 考试驱动型社会的教育大多倾向于将学生们按照工业化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标准打造成为一个个标准件;社会思想文化体系下的一些规条也容易将孩子由好奇心驱动的探索行为评判为不符合规范;家庭的养育风格也会影响孩子保持和发展他们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因此,对于很多成年人来说,他们的好奇心通常在家庭养育、学校教育和社会化的过程中被压制,探索未知的热情被磨灭。当失去了好奇心和热情的成年人在面对未知时,感受到的更多是成长中的负面体验给他们带来的麻木或恐惧。

但是我们发现,还有一些人,尤其是那些优秀的科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们,即便到了耄耋之年,他们对世界的好奇依旧不减,内心的驱动力让他们从未停止过接触真实世界,从未停止过学习和对未知的探索。
人类正是因为有了好奇心才有了探索和创造的内驱力。

信息爆炸的时代,大部分人都可以轻易获取各类资讯和知识,当然也包括大量的虚假信息。现代人所能获取的知识看似比过去所有时代的人都要多,只要连上互联网,动动手指便可立即上知天文下至地理。但是,在这种轻易得来的知识背后,有多少人能够清晰地分辨:哪些是自己真正知道的,哪些是一知半解的,哪些又是实际上并不知道的?


事实上,大多数人都活在各自的认知偏差中而不自知。


康奈尔大学的David Dunning 和Justin Kruger于1999年首次在实验中观测到一种人类的认知偏差,即能力欠缺的人无法认识到自己的无能,不能准确评估自己的能力;反之,非常能干的人会低估自己的能力,错误的假定自己能够轻易完成的任务,他人也能够很容易地完成。这一现象被称为邓宁-克鲁格效应(Dunning-Kruger effect),简称为达克效应(D-Keffect).


Kruger和Dunning通过对人们阅读、驾驶、下棋或打网球等各种技能的研究发现:


– 能力差的人通常会高估自己的技能水准

– 能力差的人不能正确认识到其他真正有此技能的人的水准

– 能力差的人无法认知且正视自身的不足,及其不足之极端程度

– 如果能力差的人能够经过恰当训练大幅提高能力水准,他们最终会认识到,且能承认他们之前的无能程度


为什么会出现“邓宁-克鲁格效应”?


Kruger和Dunning将这种效应归咎为能力欠缺者的内在错觉和能干者对外界的错误认知:“无能者的错误标度源自于对自我的错误认知,而极有才能者的错误标度源于对他人的错误认知。” 

1. 低能力者的双重困境


“能力”有两层含义:一是个体在某一领域的表现,二是指个体对自己在该领域能力水平的认识。


低能力者在对自己的能力做出评价时,面临了双重困境,即他们既不能呈现高水平的绩效表现,也无法正确认知到自己的能力低下,反而还会产生对自己能力的无端自负。实验结果显示,那些在能力排名处于最低端的个体在看到了比自己表现好的答卷后,不但没有改变对自己的排名评价,反而提升了已经过高的自我评价(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这说明那些能力低的人在社会比较后还是无法认识到自己的拙劣表现,其自我评价的不准确来源于对自己的错误评价,这源自于他们的元认知能力存在缺陷。


实验同时也表明,经过能力训练的个体对其能力的自我评价都更准确地接近于他们的真实水平。而那些未经能力训练的个体,不论其能力高低,都没有改变对先前的排名评价。


2. 虚假一致性效应


Kruger和Dunning的实验表明,尽管个体能够在能力测验中取得好的成绩,但他们仍然无法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水平,能力最高的一组会对自己的能力做出较低评价,同样是一种认知偏差,研究者用虚假一致性效应(false-consensus effect)来对高能力者产生的自我评价偏差进行解释。


虚假一致性是指人们常常会高估或夸大自己的信念、判断及行为的普遍性。能力高的人在能力测试上表现得不错,便错误的估计其他人也是这样的,而对自己能力突出的这一特征并不敏感。实验结果表明,能力高的人经过社会比较后能调整自己的判断,变得更准确,而其先前的不准确实际上来源于对他人的错误评价。


邓宁-克鲁格效应向我们解释了认知的四个层次:


第一层: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以为自己无所不知,自以为是的认知状态。

第二层:知道自己不知道,对未知充满敬畏,看到自己的差距与不足,并准备丰富和拓展自己的认知。

第三层:知道自己知道,通过学习了解了事情的规律,提升了自己的认知。

第四层:不知道自己知道,保持空杯心态,随时准备推翻旧有认知。


其中,第一层对应着低能力者的困境,而第二层和第三层对应的则是孔子所提倡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而高能力者经历过虚假一致性的困境后,往往会通过社会比较和自我调整,逐步从第三层向第四层迈进。


有真本事的人,往往拥有高度的元认知能力,这种能力使个体既能知道自己表现得怎样,也能对自己的能力水平做出准确的评价。一个“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人,一定能说出自己为什么不知道;而一个“知道自己知道”的人,也一定能说出自己为什么知道。他们能够清晰分辨自己对某件事物所“知道”的程度,并能够说明自己如何分辨,因为他们具有区分“知”与“未知”的辨别力。俗语中所说的“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指的就是这种高度的辨别力与元认知能力。

看到认知的四个层次,也许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并不会处于第一层。但实际上,任何人都有可能在缺乏意识的情况下落入“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境地,因为只要意识中有稍许的不清晰,就会干扰个体对“知”与“未知”的分辨和判断。


举个例子,榴莲被誉为水果之王,对于榴莲果肉散发出的特殊气味,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喜好。如果一个人只是从书本、网络、电视等媒体了解到这种水果,或身边的家人和朋友曾经跟他说过榴莲果肉奇臭无比,令人无法下咽,但他自己却从未亲眼见过、亲自闻过、亲口品尝过,那么,他对于榴莲的认知仅仅停留在头脑接收的二手信息的层面,而缺乏直接体验层面的认知。如果他对自己的已知和未知缺乏清晰的分辨,那么当与人谈论起榴莲时,他很可能将从外部摄取的间接经验当作自己真正的已知,从而对榴莲持有厌恶的态度并大加批判。


据说,非洲的某部落有一句古老的谚语:没有深入骨髓的知识都是谣言。如果一个人时常分不清真知和谣言,混乱的认知一旦固化,他对事物(比如榴莲)的认知将永远隔着一层滤网。


那么,人们如何才能够避免落入“自以为是”的认知层次呢?那就是除了拥有对接触真实世界和探索未知的好奇心和热情,还要拥有对自己的已有认知和能力进行质疑和改变的勇气和信念。


这种勇气和信念来自于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让个体有意愿主动探寻和容纳更多新的可能性,并在发现自己固有认知中的盲点与局限性时,能够直面并克服由于内心升起“不够好”的评判而产生的羞耻感、恐惧和脆弱,愿意主动从内部打破自己对事物的旧有定义和假设,实现认知破界和成长。


然而,对于很多人来说,直面和展示自身的脆弱性是一件相当不容易的事。《脆弱的力量》和《无所畏惧》的作者布林·布朗博士二十余年的研究成果显示,脆弱性是消极情感的核心,但同样也是积极情感的诞生地,如果我们勇敢尝试迈入新的竞技场,生活一定有所不同。我们越愿意承认内心的脆弱,能够坚定的正视脆弱,我们就会越勇敢,生活目标也会越明确;如果不敢展现脆弱的一面,我们内心的恐惧以及外界的疏离会日益加深。
实际上,正是我们自身的脆弱赋予我们力量。

成长型思维提倡人们关注内在的学习动机和心态,鼓励人们不怕失败,不断尝试,努力坚持实现目标。提出成长型思维的Dweck博士也鼓励老师表扬孩子们学习的过程而非结果,因为这样更能有效刺激孩子产生成长型思维,反过来推动孩子的学习。


但通过观察,Dweck博士发现,很多人对成长型思维有误解,不少老师和家长错把“激发孩子的成长型思维”等同于“引导孩子建立任何时候都相信自己能够战胜困难的自信“,以及”相信勤奋是美德,只要肯定和表扬孩子的努力和坚持就可以了,是否成功并不重要”。


甚至很多想要通过努力的刻意练习来让自己实现成长和改变的一些成年人,也常会用一些听起来很励志的话来激励自己,例如:“只要努力坚持就一定能成功”,或“只要我想,就一定能做到”。


Dweck博士却提醒人们:并非所有努力都值得表扬,除非它能带来成效;另外,想到就一定能做到也有其前提,只有具备了相关的知识、技能、资源和策略,才能最终达成想要的目标,否则只是给自己开了一张空头支票。


我们当然需要保护每个人在成长中的自信,但成长中更需要的是尊重事实,实事求是。当努力坚持却缺乏效果时,一味的肯定很可能会误导那些最需要发展自己某项学习能力的人继续无效的努力。比起安抚和鼓励,人们有时更需要一种紧迫感去探寻更适合的学习和成长策略。


事实上,所有善于培养孩子成长型思维的老师,都把主要的精力花在帮助孩子摸索策略上,以及让孩子看到正确的策略如何带来成功上,并且告诉他们:当被困住时他们要做的不只是努力再努力、坚持再坚持。因为任何不讲策略的努力和坚持,其实都是在浪费时间。


而这个摸索最优策略的过程,需要运用到我们的思考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深度的思考能够通过提问引领我们找到为何努力无效的底层原因,对原有的一些不合理的假设、信念和概念进行推翻和重构,也会引领我们去找到达成目标所需的相关知识、技能和资源,从而拓展我们原有的认知边界和能力边界,并以新的概念和假设为基础,建立起新的边界。


发挥想象力则能够为我们在探索更好的学习和成长策略时能够发现多种可能性和选择。而使用创造力将帮助我们整合在探索道路上发现的各类线索,从这些线索和可能性中找到实现目标的最优路径,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实现目标,获得学习和成长。 

结语
培养成长型思维,本质上是使个体拥有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可以让他/她在每一次与真实世界的接触中,随时准备好重新定义已知与未知的边界,不断扩展其现有的认知边界和能力边界。具有更多成长型思维的人,通常会更显著地展现出以下几项特质和能力:


– 拥有与真实世界接触的好奇心和热情

– 拥有区分已知和未知的辨别力

– 拥有推翻旧有认知和能力边界的勇气和信念

– 拥有重构新边界的思考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由此看来,成长型思维并非只是一种单一维度的思维方式,而是由好奇心、热情、勇气、信念、辨别力、思考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各种特质共同发挥作用所形成的一种多维度的心智能力和品质。我们需要结合左脑和右脑,结合理性的逻辑思维和感性的发散思维,动用全脑,才能有效的培养出具有高度成长型思维的个体。


最后,借用下面这张英文海报上的话来结束本文:


“我具有成长型思维。我为自己的聪慧程度负责,因为我能通过学习困难的事情来锻炼我的大脑肌肉。凭借努力和正确的策略,我能实现任何目标。当我失败或犯错时,我认为那很棒,因为我可以从中学习并变得更好!”

正文部分到此结束。

就像善于培养孩子成长型思维的老师会把主要的精力花在帮助孩子摸索策略上一样,成年人想要培养成长型思维,更需要通过探索来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和成长策略。而借助专业教练的引导和专业工具的力量,你的成长将无需再仅仅依靠自己盲目的摸索,摸着石头过河,不断在现实中大量的碰壁来获得成长,而是在专业教练的辅导下,和你一起打造定制化的个人成长、定位和转型策略,找到对你最有效的方法和路径。在个人探索之旅的过程中拥有专业教练的一路支持和陪伴,让你的成长和转型之路不再孤单。

Reference:

1. 被误解了的成长型思维,让孩子越努力越被动, http://parents.youthmba.com/archives/26214

2. “迷之自信”的起源——“邓宁-克鲁格效应”详解,https://zhuanlan.zhihu.com/p/111718156

3. 邓宁-克鲁格效应,https://baike.baidu.com/item/%E9%82%93%E5%AE%81-%E5%85%8B%E9%B2%81%E6%A0%BC%E6%95%88%E5%BA%94/51001537

4. 认知的四种境界,https://www.jianshu.com/p/297260cc828b
– END –

作者: Jessica Ma

国际教练联盟(ICF)认证教练,南半球第一位华语全脑思维与心智成长教练,多学科教育的实践者和终身学习者,拥有生物医学、工程、文学、计算机和管理等多个领域的专业训练与实践,以及多国跨文化的学习与工作经验。致力于赋能全球华人个人和团体的心智发展,协助突破心智盲点,释放潜能,构建自我领导力,提升生命质量,活出真我,实现丰盛人生。

微信号:Crystal_Minds

网站:crystalmindscoaching.com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