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Jessica Ma
上周四(6月17日)的学习分享会上,有机会和大家分享了自己在学习《说服力》课程的过程中的一些思考,以及对教练学习的一些启发。
当问起大家对说服的定义或看法时,人们往往会将其认为是一种在人际沟通中强制性输出自己观点和看法的方法和技巧,并将说服和销售、谈判、辩论等场景联系起来。而教练会谈,则是一种不带教练个人评判和倾向的谈话。从对听众、客户产生的影响上看,二者看起来似乎是相反的:说服是要让自己的观点让对方接受,而教练则应避免让自身观点影响客户。
可是,说服和教练对话真的有很大差异吗?
首先,让我们从澄清什么是“说服”开始,为大家建立一套正确的说服观念。
人们使用说服的场景是 :意见不同、有利益冲突的时候,我要如何让对方听我的?
当我们无法说服对方时,便会产生两种后果:
- 强势的一方往往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会制造伤害、威胁、消耗或勒索从而让他人感到痛苦
- 弱势的一方往往会为了避免失去,则容易产生回避、委屈、讨好或交换从而让自己感到痛苦
然而,如果我告诉你,说服其实时一门温柔的学科,它能够造成改变但不用产生伤害,并且会让人更积极,更有勇气。你会作何感想?
我听到这个概念时,脑海里冒出的第一个想法就是:这不跟教练赋能客户一样吗?
一般来说,人们对说服的印象普遍停留在技术层面,认为说服就是一些技巧和话术,但实际上,说服跟口才无关,跟观念有关。只要树立了正确的说服观念,学会在正确的杠杆上施力,说服便可以以一种非强迫的方式产生改变的力量。
说服包括说服他人和说服自己,而最有效的说服一定是自我说服。听起来是不是和教练对话的效果很相似呢?教练何尝不是带着客户看到真我,为真我的力量赋能,并最终让真我成为对话中的赢家吗?
那么,说服到底是通过哪些方法,来实现和教练会谈(特别是自我教练)相似的效果的呢?
- 说服力中,首先强调的就是承担情绪。看到到对方的表面情绪,进而感受到对方的深层次的原始情绪,并说出对方的情绪,这本身就是一种说服。承担情绪在说服中体现为通过道歉的形式说出对方情绪,而在教练会谈中则体现为教练通过共情带客户看到自身情绪感受,从而减轻客户的负面情绪。由此可见,不论是教练会谈,还是说服,共情、同理心或换位思考都是对话成功的基础。
- 转换视角。说服和教练对话一样,也会使用视角转换这种方法使对方产生感受或思维上的转化。例如,通过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相同的意思或特质,如:胆小—谨慎, 顽固—坚定,厚脸皮—做自己,等等。换了词语,听众往往就像换了脑袋,感受和思维都会产生转化。而在教练会谈中,教练也常常会使用一些视角反转工具或技术,帮助客户从不同的视角看待同一个人、事、物,从而使客户产生思维定势以及感受的转换,最终达成会谈目标。
- 安慰和鼓励也是说服的一种。当面对抱怨自己生活的听众时,说服力体现在对对方现状的认知和觉察上。例如,对方当下对生活的抱怨恰好体现了他/她能够认识到现状不是自己想要的,而自己正在向他人发出信号寻求支持,在说服中运用这一点向对方反馈,可以帮助他看到自己想要改变现状的意愿,这样的安慰和鼓励可以为对方赋能。而在教练会谈中,教练也往往通过积极聆听和共情,帮助客户对自身当下的状态产生认知和觉察,并在教练会谈这个支持性的场域中对客户当下的状态抱持和认可,从而实现为客户赋能。
通过上面的介绍,我们发现,教练对话和说服之间,其实存在着很多基本的共同点:
- 说服和教练对话都可以为他人和自己赋能,可以让人变得更积极,更勇敢
- 说服和教练对话都需要以共情、同理心和换位思考为基础
- 说服和教练对话中都会使用转换视角来转换感受和思维定势
- 说服和教练对话都会运用鼓励和认可的方式来为他人和自己赋能
现在再来看说服与教练会谈,你会有什么不同的感想吗?
以上是我对于学习教练和说服力课程的一点思考,希望对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