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压力管理,你需要了解的身心科学|IV. 识别信念、直觉与真相

情绪压力的产生,除了生理层面上的反应和影响之外,与我们的心智也密不可分。例如,前文提到的关于如何清除限制性信念,就是在心智层面对负面情绪进行转化的一种方法。

要真正实现内在认知的清理和转化,我们需要通过静观/正念的练习放下评判,因为头脑中长期存在的评判是一个对抗与耗能的过程,会使我们的自主神经系统处于不平衡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个体的内在转化很难发生。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前面几篇文章中深入探讨了从压力反应机制,到情绪的生理运作机制,再到如何通过一些方法对压力进行调节,并特别探究了冥想的作用机制,以及如何练习使用冥想和正念帮助我们达到自主神经系统的平衡状态,激活身体的放松反应,使其进入自动修复模式,从而更好地应对日常压力。只有当我们处于这种平衡和协调的状态时,内在的转化才会自然发生。

如果你阅读了本系列的前几篇文章,并且已经开始行动起来,身体力行地通过坚持冥想、反思、写感恩日记等方式进行练习,我相信你或许已经感受到了一些不同:你也许对自己在压力下的反应模式有了一些发现,对自己身体感受和情绪的觉察力有了一定的提升,身体处于放松反应的时间也许比以前有所增加,也许你在遇到压力后的反应不再像过往一样过激,而是发现了一些更好的回应策略。

接下来,本文会针对与情绪压力相关的心智因素进行深入探讨,帮助你学会识别情绪压力反应模式背后的信念、妄想、直觉、错觉与真相。当你真正看清了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你的情绪和行为时,你便可以采取适合的方法对其进行内在转化。

信念

信念是一种态度,是认为某些事情是某个样子,或者坚信关于世界的某些命题或某种观点的正确性,并以其支配自己的行动的个性倾向。信念处于潜意识中,通常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基点和评判事物的标准。

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一套信念系统。当我们对于改变自身信念的可能性保持开放时,这份开放将为我们的个人成长和进化留出空间。对于改变信念保持开放,并不意味着必须改变,而是意味着我们对成长的可能性保持开放。

信念与信仰

信念在没有达到信仰所具有的强烈的、坚定不移的心理状态时,是容易被客观证据和理性分析所改变的。例如,在哥白尼提出“日心说”之前,人们普遍相信,地球是宇宙中心,直到新的天文现象被发现,并且该学说被后来的科学家所修正和证明,“日心说”才成功取代“地心说”,从此拓展了人类对世界和宇宙的认识。因此,信念所意味的信任程度可能不如信仰的信任程度那么强烈。

信仰是指对某个人、事、物或某种概念或理念的坚信不疑。英国哲学家和逻辑学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伯特兰·罗素则将信仰定义为对没有证据的事物的坚定信念。信仰与信念的区别在于,信仰是一种强烈的坚定不移的信念,其强调的不是认识的正确性,而是情感的倾向性和意志的坚定性,处于难以被客观证据和理性分析而改变的心理状态。

例如,信仰常用于宗教语境,表现对宗教的一种神圣的的信念。又例如,历史上那些为了人类自由、平等、公正、爱与和平而奋斗的精神领袖们,从圣雄甘地到马丁·路德·金,从纳尔逊·曼德拉到特蕾莎修女,再到近代中国为民族独立抛洒鲜血的革命先烈们,如果没有这样的一些人对那些看似“虚无缥缈”的人类普世价值和理念的坚定信仰,不知当今世界还会有多少人继续生活在饥饿、战火、极端的暴力与不公之中。

从思维的逻辑层次上看,信仰和理念更多是处于最高的精神层面,而信念处于与其相关联的价值观层面,人们产生的情绪压力很多时候来自于外界人事物与自身价值观和信念产生的冲突。

信念与妄想

妄想(Delusion)是一种不受相反事实和逻辑推理所纠正但坚信不疑的信念,它同时包括错误的判断与逻辑推理。即使把事实或已经被完全论证的理论摆在妄想者面前,也很难动摇其信念。

例如,据2018年的一项调查显示,有相当数量的美国人(保守估计一百万人)相信地球是平的。55岁以上的人群有94%相信地球是圆的,45至54岁组的这一数据降为85%,35至44岁组的降为82%,25至34岁组的降为76%,被称为千禧一代的18岁至24岁组只有66%。由此可见,对已被证实的科学常识的视而不见,使“地球扁平论”得以存在并传播。

又例如,人们常会将一些人对“乌托邦”式完美世界的向往称为妄想,因为绝对理想和完美的人事物并不存在,而“乌托邦(Utopia)”这个词本身在希腊语中的读音也在“没有的地方”和“好的地方“两个词的发音之间含糊不清:Utopia是由音节ou-(意为“不”)和topos(意为“地方”)而组成的复合词,但它又与同音前缀eu-(意为“好”)的词同音。Utopia一词的诞生,其实也是在暗示:“没有地方”是真正“完美的地方”。

然而,一些对追逐自身理想有着坚定信念的人有时也会被大众判定为在追逐妄想,原因在于不同的人对于理想实现的可能性预估不同,以及对追逐理想所伴随的风险的接受程度不同。例如,曼德拉一生致力于反种族隔离,实现种族和解以及消除贫困和不公,即便这曾导致他生命中有27年的时间在牢狱之中度过,他也从未放弃;甘地一生坚持的信念是真理及非暴力,即便在遇刺的瞬间,他也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宽恕了凶手。对于大部分与他们生活在同一时代的普通人来说,相信一定曾有人认为他们的理想无法实现,只是妄想而已。虽然外界至今对他们有着各种不同的评价,但他们却都因拥有坚定的信念而使理想成为了现实。

从这个角度看,有时候,理想和妄想,信念与妄念,人们对二者之间的差异的分辨或许就在于理想和信念最终是否成为了现实,或是其成为现实的概率是否增加了。

安慰剂效应

安慰剂效应又名伪药效应、假药效应、代设剂效应,指病人虽然获得无效的治疗,但却由于“预料”或“相信”治疗有效,而让症状得到舒缓的现象。例如:给患者安慰剂(糖丸)或是假手术(只切开皮肤,没有深入治疗),恢复的效果和服用了真药或接受真实手术的患者是一样的。

安慰剂效应是一种精神生物学现象,意味着它有着心理学和生物学的双重效应。为何服用糖丸与服用药物对患者能产生相同的、有时甚至是更好的效果?这很显然也和人们的信念密切相关。潜意识中对药物或手术效果的相信会引发我们身体中一系列特殊的生理反应。

安慰剂效应常会获得一些临床效果的改善,并且与治疗行为的程序密切相关。治疗行为的程序中包含的所有元素,都可以被视作治疗过程中可能产生安慰剂效应的组成部分,包括:病患的个人信念和期待,关于对过去治疗的记忆,医院、医护人员和其他医疗设施和设备的形象和声音等,也包括与其他病患的互动情况、是否和某些医疗装置有过接触(如针头等),甚至还包括药物的颜色、形状和气味等。但最重要的是,医生和其他医护人员对病患所说的语言,因为这些语言可以在病患的心智中植入希望的种子和对正向结果的预期。

磁共振成像(MRI)实验表明,安慰剂可以持续地激活大脑中的特定区域并引起一些特殊神经递质的释放。科学研究显示,当病人先服用了止痛药,之后实验人员将止痛药换成安慰剂,并告知病人其服用的是止痛药,这时他们的大脑中会根据最初服用的止痛药类型释放出特殊的神经递质。例如,如果给患者服用吗啡,然后取走吗啡,然后给他们服用安慰剂,但告诉他们是吗啡,那么安慰剂效应会导致他们的大脑释放类阿片;对于布洛芬等非甾体类抗炎药, 它们会导致大脑中释放大麻素。 因此,如果给患者服用布洛芬,然后取走布洛芬,给他们服用安慰剂并告诉他们是布洛芬,安慰剂效应则会导致他们大脑中释放大麻素。

该研究证明,身体对药物的效果会产生记忆,如果实际服用了安慰剂但以为自己服用的是真药,那么身体会产生与服用真药后相同的生理反应。

另外还有大量的关于安慰剂效应的研究结果,包括:积极正向信息的增加对安慰剂效应有着增强效果;安慰剂效应可通过条件反射被触发;安慰剂在对帕金森病人的治疗中产生积极影响;安慰剂效应对我们的身心健康和甚至是人生态度的影响等等。

关于安慰剂效应的持续研究是如此惊人,以至于哈佛医学院成立了一个附属的特殊中心专门研究安慰剂,与来自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员一起致力于研究安慰剂效应。 这是因为安慰剂效应研究为某些古训提供了重要的科学证据——通过信念的力量,我们的身心具有强大的治愈力。

另外,还有研究发现,存在一种与安慰剂效应的性质完全相反的效应——反安慰剂效应。指的是当病人不相信治疗有效时,可能会产生不良反应。这是由于接受药物的人士对于药物的效力抱有负面的态度,因而抵消了安慰剂效应,出现了反安慰剂效应。

反安慰剂效应也与潜意识中信念的力量密切相关,但一般是由负面的建议或预期所引发的。例如,有实验结果表明,给一组服用无效药物(安慰剂)的参与者阅读一张关于该“药物”潜在副作用的清单,这些参与者会经历这些副作用中的一种或多种。由此可见,即便所服用的糖丸里不包含任何有效物质,被试者仍然会因为阅读了副作用清单而影响其对药物疗效的信任和期待,从而由负面预期引发不良反应。

大量的研究清晰地表明,期待在安慰剂效应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式,例如冥想,将积极正向的期待植入我们潜意识的信念体系中,借助安慰剂效应,达成我们自己的目标。

例如,研究表明,积极预期可以减轻焦虑。当我们将积极预期带入深层脑波状态并开始身临其境的感受它时,焦虑水平会降低,这会自动增加副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开启机体的修复进程,降低皮质醇水平,结果就是我们的身心能更有效的恢复活力和重新恢复平衡。

而相反的,当我们的潜意识中存在一些限制性信念,让我们不相信积极的期待会成真,不相信自己值得获得预期的正向奖励,那么这些限制性信念可能会阻碍安慰剂效应,导致反安慰剂效应的发生。

限制性信念

随着我们的成长和进化,有时将某些对我们的成长不再有帮助的信念和假设抛在身后是有必要的。这是因为并非每个信念都符合事实真相。

例如,与偏见相关的信念。偏见与一系列僵化的信念有关,通常和刻板印象联系在一起,并且很容易代代相传。刻板印象是一种以偏概全的泛化(generalization)。然而,要精确概括每个不同的群体是不可能的,因为群体中的每个个体都有着独一无二的特质。因此,与刻板印象相关的僵化信念会导致有害的行为:即便这些信念并非事实真相,我们仍然会依照潜意识中这些信念的指示去行动。之前举过一个例子,一个青少年在童年时期有过被狗咬的经历,并由此产生了一个以偏概全的信念,认为所有的狗都是危险的,即便之后他遇到的狗都非常的温顺可爱,他还是会每次看到狗都感到全身紧绷,产生压力下的应激反应。

因此,我们将那些与事实真相不符并且限制个人成长和发展的信念称为限制性信念。限制性信念会卡在我们的潜意识中,由于潜意识没有分辨真假的能力,于是限制性信念便成为潜意识编程的一部分,使我们相信并且按照其指示去行动,无论其是否符合真相

如果有一个限制性信念卡在了我们潜意识中,那么它就像电脑软件程序中的bug(漏洞),会限制我们的思想和行为,并且很有可能妨碍我们的人际关系和整体生命体验,阻碍我们全然地活出生命。

限制性信念可能起源于生命中的任何时期,但一般源自童年并深植于潜意识中。因为从出生到7岁,我们的大脑拥有让人难以置信的可塑性。在这段时期,我们的大脑极具延展性,而且尚未拥有清晰的关于因果关联的概念,这种强化的可塑性和缺乏因果链推理的能力使限制性信念更容易形成并被植入我们的潜意识中。

童年早期基于本能的因果链推理能力有可能会增加我们产生错误假设和泛化的风险,特别是在创伤性体验中。例如,父母离婚的孩子可能将他们自己看作是导致父母离婚的原因,即便这些孩子与他们父母的分开没有任何关系。

要知道某个信念是否符合事实真相,需要准确的辨别力/洞察力,而辨别力又与我们的直觉密切相关。

直觉

直觉,又称为直观,通常指一种不用经过太多思考过程,直接得到的感觉、想法、信念或偏好。例如,当一个人有某种信仰,但是不确知它的原因时,通常会将它归于一种直觉。

认知科学认为,直觉是因生存的演化压力而产生的人类心智能力,让人类可以快速做出判断,采取行动。

对直觉的理解还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直觉是指包括直接的认知、情感和意志活动在内的一种心理现象,也就是说,它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认知方式,还是一种情感和意志的活动。而狭义上的直觉是指人类的一种基本的思维方式,当把直觉作为一种认知过程和思维方式时,便称之为直觉思维。狭义上的直觉或直觉思维,就是对于突然出现在面前的事物、新现象、新问题及其关系的一种迅速识别、敏锐而深入的洞察、直接的本质理解和综合的整体判断。简言之,直觉就是直接的觉察,是一种非逻辑的思维形式。主体对其所得出的结论没有明确的思考步骤,对其思维过程没有清晰的意识。

局部直觉

医学文献中被讨论最多的直觉概念是局部直觉(Local intuition),它被定义为局限于本体的直觉。研究人员表示,局部直觉源自于从个体潜意识和意识中进行记忆检索和模式识别。

局部直觉的生成必须要有相关知识的积累,既包括专业基础的理论知识,又包括经验知识。人们经过反复实践和认知积淀并存储于大脑皮层之上,成为深层的下意识,并形成相应的经验认知模块和学科专业认知模块。所谓认知模块,是指一定的认知运作程序、经验知识和学科知识的组合方式。而这些都离不开广博而坚实的基础知识和解决过各种复杂问题的丰富经验。

例如,各个行业中专业水平和业余水平之间的差别。我们通常会发现,大部分专业水平的表现常常更接近于条件反射或近乎本能的下意识反应,而业余水平无论是在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上,大多数都和专业水平存在显著差距。如:经过专业训练的专业运动员和业余运动爱好者之间的差别,专业棋手和业余下棋爱好者之间的差别,专业音乐家和业余音乐爱好者之间的差别。因此,局部直觉建立在大量知识和经验积累的基础之上。

另一方面,这种专家般的直觉有时也存在容易被诟病的地方,那就是如果缺乏对超出专业以外的信息摄取,思维容易被困在已有的认知模块中形成思维固化,遇到新情况需要解决时,基于旧有认知模块的模式识别和记忆检索将难以应对新问题,甚至可能成为寻找新解决方案时的阻碍。

非局部直觉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直觉的头脑是神圣的天赋,理性的头脑是忠实的仆人。我们创造了一个尊重仆人却忘记了天赋的社会。” 爱因斯坦认识到了直觉的重要性,而他所提到的神圣的直觉天赋,更多地是指非局部直觉(Non-local intuition)。

非局部直觉并非是一种从逻辑上知道的直觉,它与人脑中的模式识别或记忆检索无关,是心理生理系统感知到超出意识范围的信息的过程。

非局部直觉有时包含着关于未来的信息。最常见并令人感到惊奇的例子,就是那些在千钧一发之际,将孩子从毫无预料的危机中提前拯救出来的父母们,尤其是母亲们。她们似乎能提前感知到那些即将到来的危险,并能够在危机到来前的刹那间爆发出超出人类常态的速度和体力,将自己的孩子从死亡线上拉回,有时即便失去自己的生命。我们从这些与死亡擦肩而过的事例中感受到亲情之爱伟大的一面,也清晰的观察到对未来信息的敏锐直觉是如何能够在短暂的瞬间拯救生命于水火。

大多数主流研究者们很少涉足该领域的研究,因为缺乏关于它的科学解释。但这并不能阻止先锋型的科学研究者们去攻克这一课题。

统一能量场域

根据宇宙大爆炸理论,在大爆炸后的几秒内,宇宙除了炙热的能量粒子和气体之外,其他一无所有。随着新生宇宙开始冷却,物质开始形成,行星被创造出来。

如今的科技已经让我们能够观察到数十亿光年之外的宇宙景象。如果抬头用我们的肉眼观察头顶的星空,会看到宇宙星体之间有很多空白区域,但这并不意味着空白之处一无所有。宇宙中没有空的空间,因为所有的空间都充满了能量,而人类及其所生存的地球,正是处于宇宙这个统一能量场域之中,本身也是其中的一部分。

任何一个研究能量的科学家都会告诉你,所有的能量都包含信息。例如,阳光的能量包含着智能信息,它可以告知植物叶子中的感受器启动光合作用,也可以告知我们皮肤中的受体启动生成维生素D。因此,我们所处的统一能量场域中包含着无限的信息,它包括关于万物和每个人的能量信息,并连接着每个人以及万事万物,因此它充满了无限的潜在可能性。

全球一致性倡议(GCI) 是一项以科学为基础的国际间合作,旨在研究人类与地球磁场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促进和平与和谐的集体意图。为了开展互连性研究的一个方面,GCI创建了一个全球相干性监测系统(GCMS),该系统包含一个由六个磁力计组成的全球性网络,专门用于测量地球磁场中的地磁和共振频率,例如舒曼共振(Schumann Resonances),阿尔文波(Alven Waves)和其他场线共振(Field-line Resonances)。

一系列研究的结果表明,人类的集体行为和许多人类生理节律都受到太阳和地磁活动的影响,并且在某些情况下与太阳和地磁活动同步。这些研究结果支持以下假设:人类和动物的健康、认知功能、情绪和行为受到太阳活动和行星地磁场的影响;地球磁场可以作为那些生物学相关的和模式化的信息的载体;每个个体都与全局信息场域相连接。

科学理解非局部直觉

为了促进对非局部直觉的科学理解,美国心脏数理研究院的科学家们进行了另一项研究,表明了非局部直觉是如何先于意识被身体和心智所接收的。

在这项研究中,实验人员向26名参与者展示了30张让人感到情绪平静的图片和15张易引发负面情绪的图片,并在参与者观看这些图片时,通过心电图(ECG)持续监测他们的心率,通过脑电图(EEG)持续监测脑电波。同时,该实验分两次完成:第一次是参与者处于平常的生理心理的基线状态时,第二次是参与者练习了促进心脑同步协调的冥想技术之后。

实验结果表明,参与者的心脏在眼睛看到引发负面情绪的图片之前4.75秒产生了心率减慢,这与先前的科学研究结果是一致的,即:当被试者预期看到引发负面情绪的图片时,心率会减慢;而大脑在大约1秒钟之后——也就是眼睛看到图片之前的3.5秒——脑电波发生了持续的变化,这与大脑开始处理外部直觉信息的反应是一致的;另外,练习冥想后的实验结果则表明:女性对外部直觉信息表现出比男性更显著的心率减慢反应,因此,在心脑协调一致的状态下,女性比男性更适应接收非局部直觉信息。

这项研究结果可重复和扩展,具有统计学意义。该研究结果表明:人们可以从连接万物的统一能量/信息场域中拾取(和发送)非局部直觉信息,心脏和大脑均对该直觉信息进行接收、处理和解码,而心脏在大脑之前接收到直觉信息;另外,在刺激信息处理方面存在着性别差异,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女性的皮质事件相关电位(ERP)和心跳诱发电位(HBEP)之间的明显相互作用表明,女性更适应心脏接收非局部直觉信息。

结合这些结果和其他研究的结果,研究人员发现,直觉感知似乎是一个全系统的过程,其中心脏和大脑,可能还包括身体的其他系统,都起着关键作用。我们的身体可以在我们实际体验到情绪之前对会引发情绪的刺激做出反应。换句话说,我们的身心的确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检测到有关未来事件的信息。

直觉、错觉与幻觉

错觉是指对客观事物的不正确感知,是一种被歪曲了的知觉,错觉可能发生在视觉和听觉方面,也可以发生在其他知觉方面。错觉从产生的来源可分为心因性错觉、生理性错觉和病理性错觉。

幻觉是在没有现实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的情况下所出现的知觉体验。幻觉和错觉的主要区别在于,幻觉产生时并没有客观刺激物作用于当事人的感觉器官上;而错觉的产生,不仅当时必须要有客观刺激物作用于当事人的感觉器官上,而且知觉的映像性质与刺激物是一致的。

简言之,错觉是一种错误的感知觉,而幻觉是一种虚幻的不存在的感知觉。在通常情况下,错觉多见于正常人,而幻觉则多见于精神病人,因此,幻觉是一种较严重的知觉障碍。

如果我们的身心脑处于高度协调一致的状态,就更容易收取到非局部直觉信息。当我们接通非局部直觉时,我们就接入了充满潜在创造性能量和信息的统一场域。

不知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当你走进一个房间时,即便没人说话你也能够即刻感知出某人是高兴还是愤怒,即使他们背对着你?但如果你将感知到的直觉告知他人时,也许会被认为你对某人产生了错觉,甚至是幻觉。

或许还有些场景下,你对某件事情莫名地感到有些不对劲,你可能在觉察到之后去确认你的直觉是否准确,你也许会发现,你的直觉有时准确,有时不准确,而其精准度取决于你的注意力、自我觉察能力和处理感官信息的能力;你也可能忽略感知到的直觉讯号,下意识地将其归为自己的错觉甚至幻觉而不做任何的进一步确认,这取决于你潜意识的信念系统中是否对接收非局部直觉存在着抗拒。

因此,当你产生了某种直觉感知时,它或许是你接收到的准确的直觉,亦或许是不准确的感知或猜测,也可能是错觉甚至是幻觉。但要真正能够辨识出它们,最终还是需要依靠每个人自身拥有清醒的觉知力和准确的洞察力,而这些能力可以通过坚持冥想和正念练习获得提升。

结语

以上,我们分别对信念和直觉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探讨。

首先,我们试着澄清了信念和信仰,信念与妄想的区别,介绍了关于安慰剂效应的一些研究成果,该效应与信念的关系,以及为我们带来的潜在积极影响,同时也探讨了限制性信念及其可能导致的负面影响,以及它的产生机制。接着,我们阐释了直觉的定义与类别,除了主流研究领域所熟悉的局部直觉, 还涉及到了对非局部直觉的研究和探索,以及对直觉、错觉与幻觉的辨别。

当你真正看清了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你的情绪和行为时,便可以通过提升觉察力和辨别力识别出真正对你产生负面情绪影响的因素,看清引发情绪压力反应背后的真相,从而助力你实现内在转化。

从自身经验来说,当我们练习正念和冥想时间越久,我们的觉察力就会有越明显的提升,我们的身体和意识会对能量更加敏感。这包括对环境能量的感知。

这些能量包含着信息,当我们强化并信任我们的直觉时,我们能够更准确地对这些信息进行诠释。长期的冥想练习会使我们的大脑产生一些变化:与注意力、自我觉察能力和处理感官信息相关的脑区会逐渐增厚,这会加强我们对不同类型能量的觉察力以及对其所携带信息的诠释能力,于是直觉的精准度也将随之提升。

我们的身体包含着多个电磁场,当这些电磁场与外界环境中的电磁场交结在一起时,信息的交换便产生了。如果你练习通过增强感官觉察力与这些能量链接,并练习对信息进行诠释,你会在这方面越来越擅长,从而拥有更敏锐的直觉。精准的直觉是帮我们获得准确洞察力的有力工具,有了它,我们便可以更快地透过错综复杂的外在现象看清内在的真相与本质。

Reference:

1. 信念,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F%A1%E5%BF%B5

2. 安慰剂,https://zh.m.wikipedia.org/zh-hans/%E5%AE%89%E6%85%B0%E5%8A%91

3. 直觉,https://zh.m.wikipedia.org/zh-hans/%E7%9B%B4%E8%A6%BA_(%E7%9F%A5%E8%AD%98%E8%AB%96)

4. 直觉思维,https://wiki.mbalib.com/wiki/%E7%9B%B4%E8%A7%89%E6%80%9D%E7%BB%B4

5. 妄想,https://zh.m.wikipedia.org/zh/%E5%A6%84%E6%83%B3

6. 乌托邦,https://zh.m.wikipedia.org/zh-hans/%E4%B9%8C%E6%89%98%E9%82%A6

7. 错觉,https://baike.baidu.com/item/%E9%94%99%E8%A7%89/4689

8. The Energetic Heart: GCI Edition. Institute of Heartmath; 2003. https://www.heartmath.org/assets/uploads/2015/02/the-energetic-heart-gci-edition.pdf. Accessed April 9, 2016.

9. Mccraty R, Atkinson M, Bradley RT. Electrophysiological evidence of intuition: part 1. The surprising role of the heart. J Altern Complement Med. 2004;10(1):133–43.

10. Mccraty R, Atkinson M, Bradley RT. Electrophysiological evidence of intuition: Part 2. A system-wide process?. J Altern Complement Med. 2004;10(2):325–36.

11. Kam-hansen S, Jakubowski M, Kelley JM, et al. Altered placebo and drug labeling changes the outcome of episodic migraine attacks. Sci Transl Med. 2014;6(218):218ra5.

12. Goebel MU, Trebst AE, Steiner J, et al. Behavioral conditioning of immunosuppression is possible in humans. FASEB J. 2002;16(14):1869–73.

13. De la fuente-fernández R, Ruth TJ, Sossi V, Schulzer M, Calne DB, Stoessl AJ. Expectation and dopamine release: mechanism of the placebo effect in Parkinson’s disease. Science. 2001;293(5532):1164–6.

14. Goetz CG, Wuu J, Mcdermott MP, et al. Placebo response in Parkinson’s disease: comparisons among 11 trials covering medical and surgical interventions. Mov Disord.

2008;23(5):690–9.

15. Benedetti F, Carlino E, Pollo A. How placebos change the patient’s brain.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2011;36(1):339–54.

116. Geers AL, Wellman JA, Fowler SL, Helfer SG, France CR. Dispositional optimism predicts placebo analgesia. J Pain. 2010;11(11):1165–71.

17. Geers AL, Helfer SG, Kosbab K, Weiland PE, Landry SJ. Reconsidering the role of personality in placebo effects: dispositional optimism, situational expectations, and the placebo response. J Psychosom Res. 2005;58(2):121–7.

18. McCraty R, Abdullah Al Abdulgader. Consciousness, The Human Heart and The Global Energetic Field Environment. Cardiol Vasc Res. 2021; 5(1): 1-19.

19. Keith R. Holden, Power of the mind in health and healing, WaveCloud Corporation, 2016.

– END –


作者: Jessica Ma

– 南半球首位华语心智整合教练,HBDI全脑优势认证讲师,国际教练联盟(ICF)认证教练;

– 墨尔本大学STEM Industry Mentoring Program 导师;


– 多学科教育的实践者和终身学习者,拥有生物医学工程、文学、计算机和管理等多个领域的专业训练与实践,以及跨文化的学习与职场经验。

– 助力全球华人提升生命品质,培养自我领导力,成为自己生命的主人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d 位部落客按了讚: